南京市中医院 谢英彪
补而勿过
临床上为避免补之太过,应先服“开路药”以观察患者服后反应。其次应详细辨证,精心取舍,合理配伍,讲究法度而处方。古人组方大多具有辨证观点,往往是有补有泻,有升有降,有塞有通,有开有阖。如六味地黄丸中,有熟地之补,即配以泽泻之泻;有山萸肉之阖,即配以丹皮之开;有山药之固,即配以茯苓之通。如此开阖补泻,使之补而不滞,滋而不腻,守而不呆,流通畅达,则无太过偏颇之弊。又如肾气丸中不是单用附桂纯补肾阳,而是根据阴阳互根之理,配六味地黄丸以养阴,使阴生阳长,此即张景岳所云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生而化源不绝。”
杂而勿乱
膏滋处方大多既要针对主证,又要兼顾复杂的病情,用药难免杂一些。每剂膏滋处方多达三四十味,甚至更多。但这种多与杂,并非随意拼凑和堆积,而应该是以辨证为依据,并在一定法则指导下的多与杂。应明辨主次,有机合理配伍,使之互相协调,或相须,或相使,以达预期的治疗目的。所以定开膏方也必按君、臣、佐、使的原则配伍,这样可保证主次分明,结构严谨,每味药物既能各施其长,又可起协同作用,增加疗效。
因人而异
临床开膏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缺什么补什么。各人的体质、病因、病状以及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均各不相同,即使是同一虚证,膏方也不一定完全一致。中医有“同病异治”、“异病同治”的指导思想,不分青红皂白,一律用同一种膏方进补,则大忌也。因为膏滋的作用是通过药物的综合性能体现的,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,进补的目的是靠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,以使阴阳平衡,气血调和。如人参既是“补气大王”,但用之不当,也会造成“人参滥用综合征”。
实证忌补
病属实证而出现虚弱的症状,中医称为大实有羸状,此时绝对不宜滋补。膏方滋补,药不对证,往往会“闭门留寇”,“助长邪气”。有些病证虚实夹杂,或实多虚少,亦不可一味采用膏方峻补,应以祛邪为先,滋补在后,或扶正祛邪。
辨证施补
膏滋处方当详察病情,谨守病机,分气血,辨寒热,知开阖,分缓急,别脏腑。气虚者当用补气,血虚者当用养血,阴虚者当用滋阴,阳虚者当用助阳。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,阴阳互根,因此补气时加补血药,则补气之源不断;补血时加补气药则能补气以生血,使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,相得益彰。辨证施补是临床开膏方取效的关键。我在临床所开膏方,大多是在汤剂治疗有效的基础上,待病情稳定后,再开出膏方,这样便与“辨证施补”更加贴近。
顾护脾胃
膏滋处方应注意顾护脾胃之气,过分滋填壅补,有碍脾胃升降,可致中焦阻塞。因此,开膏滋药时,一定要在患者舌苔不厚、胃纳脾运正常情况下。痰湿之体,食少纳呆者忌滋腻蛮补,或暂缓进补,即使非补不可,也要佐以醒胃健脾之品。我在开膏方时,每遇方中有熟地黄、阿胶、玉竹、玄参之类滋腻药物时,必用砂仁、陈皮之类理气扶胃之品,只有时时顾及脾胃,配制的膏方才能让患者坚持服用。否则,纵有良方良药,亦不利于疾病康复。
重视食补
食补具有预防疾病和配合治疗的作用,也有取材便利、味美适口、相对安全等优点。食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:
未病养生 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,人体脏腑功能的衰减、阴阳失去平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。而食补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,纠正不足与偏亢,因而能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。但是,食补也要根据人的体质灵活运用,要分清熟热熟寒、偏盛偏虚。如阴虚内热者宜多食凉性食物,如银耳之类;阳虚外寒者宜多食热性食物,如核桃、鹿肉之类;肺热咳嗽者宜多食梨、百合、白果等;血虚失眠者宜多食桂圆、红枣等;脾虚腹泻者宜多食莲子、扁豆、薏苡仁等。
已病补虚 促进康复 生病的人不但身体虚弱,而且消化、吸收功能也较低下,往往容易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,病情难以痊愈。运用食补法既可调整脾胃功能,又可补充营养物质,从而达到治疗、补虚、康复的目的。所以在服用膏滋药进补的同时,我也强调重视食补、食养与食疗。
健康报 2009-12-03
|